在岁月的长河中,友情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前行。董同学就是我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他是我八桥中学时期的好朋友,我们之间的情谊就像一座跨越时间的桥梁。

我们的日子里充满了共同的回忆,每天上学放学,我们肩并肩走过村头村尾。毕业后,我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道路,我去了山东兖州,而他选择了江苏无锡。虽然见面变得越来越少,但那份深厚的情谊从未消散。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南方考察学习期间,他们特地到宾馆看我。那时电话尚未普及,社会上的程控电话只是刚开始兴起。我和董同学留下联系方式,但随着通话系统的升级,不知多少个号码失效了。我尝试通过书信联系,也成了一场空。

直到去年11月,我与董同学重逾,这次联络曲折多舛。他知道我的手机号,并托人打听到了他的电话。在一个月底,他告知我已经找到了董同学最新的联系方式。我听到熟悉的声音,从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让我们相聚半小时,那是关于身体、家庭和退休后的生活琐事,最多的是对写作的话题——他练习书法,而我即将出版散文集。

我们约定,在鸡年春节之后,一同前往无锡拜访。这次旅行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二十多年的分离让这一次见面显得格外珍贵。当确定日期告知他时,他兴奋至极,就像他的女儿所说的那样。他精心准备,为确保我们的旅程顺利,即使自己无法亲自接待,也详细介绍了无锡火车站,并叮嘱我们务必在沪宁高铁站下车,以便最方便地前往他家。

另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为了接待我们,他选在附近的人气饭店“和团团”预定房间,当他们三天前了解到我的行程后,就当天去抢最佳位置。老伴早早8点半就到了饭店门口等候开门,即9点开门,她们抢占了一号二号桌,在那里相互致意,就像是成了朋友一样。当这些细节透露给我时,我问自己:我作为客人该如何感激?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彼此是同学!有人说“同学情是世界上最纯最真的一种情”,这一句话再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