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犹如久存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醇厚。我们虽非同乡,但因文学之缘,他成了我的导师与挚友。尽管彼此相隔遥远,只能偶尔通话或在节日互赠问候,那份深厚的情谊却从未减少。

2012年,我出版了散文集,顺便去郑州拜访时,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光彩。两年后,当我出版《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他即便身患眼疾,也坚持为之作序。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关爱与期许,更是我们友情的一次考验。

那天,我带了一瓶远方朋友送的酒和酂城糟鱼作为礼物。他笑容满面,我们共享午餐时分,又有诗意盎然:杜甫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一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间仿佛静止,我们的话题无所不能,无处不留下心灵的共鸣。

孙老师受邀以书法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文章,便推掉一切工作,以病体休息为由。但对于这篇《永城赋》,他坚持完成,因为它代表着对故乡深沉的情感和责任。在他执笔时,即使抱病也要不断修改、征求意见,最终用600字左右勾勒出脍炙人口的文字,并以行草书体书写好赠予故乡,其赤子情怀跃然纸上。

一年之后,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设立太丘古镇创作基地,他被请来题匾“太丘书院”,孙老师应允而来。那一刻,他嘱咐我一定要开怀畅饮,但考虑到他的眼疾,我们只能期待未来能够再聚一次。一别后,我想起诗句:“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那份深厚的情谊,如同久存的美酒,不曾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