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七岁的外甥拿起一本杂志,好奇地问我:“如果有三个人向你求爱,第一个喜欢请你吃饭,第二个喜欢给你送花,第三个喜欢写诗赞美你,请问,你愿意嫁给哪一位?”我笑着回答:“哪一位都不嫁。”

他接着问:“如果这三个人是一个人呢?现在这个人已经是你的了,而且你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下面我想再问你:十年了,这个男人觉得又是送花,又是请你吃饭,又是写诗,实在有点忙不过来,他想减掉一项工作。请问:你想让他减掉哪一项?”

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就把那顿饭省了吧。”他的问题让我陷入深思。起初,我谁都不愿意嫁,最终,却愿意嫁给一个送花给我的人。如果外甥继续这样提问,让我答应再减掉另一项,我岂不也愿意嫁给一个既不给我送花,也不请我吃饭,也不给我写诗的人吗?

按正常的顺序提问,我不赞成;倒过来说,从后往前提,我却无条件地赞成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道题含有诡辩的成分吗?

其实,这道题并没有诡辩,只是我在反复思考时突然意识到,是爱在起作用。当我们没有爱的时候,我们会要求对方很多东西;但是一旦心中拥有对对方的爱,那些需求和期望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情感波动,当刚开始恋爱时,我们要求对方很多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真正相爱,那些小事都变得无关紧要。我想,这或许就是“简单”所体现的一种内涵——只要有一份真挚的情感,就算只是一杯水,也足以满足彼此的心灵。

不知从何时起,“简单”变成了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而那些表面的繁文缛节,却被视为情感关系中的累赘。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更需要的是那种能够穿透世俗、直接触及灵魂的声音,而不是那些华丽而虚幻的象征。而这种声音,只能来自于真诚与深刻的情感交流。

我的外甥最后一次提出问题说:“小姨,你愿意嫁给第二个人。”他似乎得到了答案,但他的问题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即便是在最基本的问题上,无论如何都是关于选择和偏好的考量。但当这些考量背后的意义被真正理解,那么选择并不重要,因为一切都围绕着那份无法言说的、不可替代的情感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