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朋友圈,犹如古老的酒窖,每一位都能品出独特的情感。尽管我与他不常见面,但那份友情早已在心间酝酿,就像时间久远的美酒,愈发醇厚。

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我的文学偶像。我曾因仰慕他的才华而频繁拜访,他逐渐成为我的师傅和挚友。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起便负笈求学,五十余年来,其道德文章誉满天下。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虽然住在永城,而他则住在郑州,我们之间虽隔了不少距离,但通过电话就能感受到彼此的情谊。

2012年的春天,我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看望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

2015年,我出版了《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这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抽空为我撰写序言。这份友情之外,更有着提携、关爱和期许。在出版社催稿时,我们约定前往他家取序文。那次访问,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好客如同故乡山水,温暖而真诚。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句诗,如同流淌的心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千年前,与旧事重提,一夜无眠。朋友间相聚,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让时间飞逝。一晃午餐时分过去,又要分别,这一次更难过。但他邀请我到书房,将事先准备好的书法作品赠予,我心中涌动激动与感激。

后来,当永城市委领导盛邀孙老师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 永城历史文化的一篇文章时,他抱病工作,不顾身体健康,只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两次实地考察,并征集意见,用600多字勾勒出了脍炙人口的《永城赋》。这篇文章充满着对故土深情,对艺术追求和责任感的体现,即使身处困境也未忘初心。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决定设立太丘古镇创作基地并将其命名为“太丘书院”,他们托付给了我一个请求——请孙老师题匾。此举得到了他的支持,并且开怀畅饮,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之一。当晚,我回想起孔子的教诲:“德不孤必有邻”,飞扬灵动的书性传统经典智慧,就是照亮生活信念之光。而直至红日西坠,我们依依惜别,那一刻,便浮现出一首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酒,它既浓郁又丰富,每一次品尝都带来不同的滋味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