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十位身价过亿的CEO进行深入访谈后,我终于理解了成功人士追求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中的意义。
最近,马老师关于996工作制的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这让我和朋友们多次探讨普通人的奋斗之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穷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而《穷富作战》这档真人秀让人们看到,即使经历相同环境,有些人仍能创造出不同结果。
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996争议如此激烈。在马老师看来,为热爱的工作付出超常努力,即便是007级别,也值得赞许。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有不工作才能享受生活。
尽管同是一天24小时,但同样努力工作,却能创造出的价值和财富差距巨大。这就导致了贫富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过去,我也曾相信不可逾越的贫富差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见证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逆袭故事。那些原本跟你一样起跑线上的朋友,不仅没有放弃,还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张总”、“李总”,而你可能还在为微不足道的小钱发愁。这些成功者身上,你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也更加理解了有钱人的世界。
你的舒适区,就是你贫穷根源的一个体现。在一次聚餐上,一位朋友拿到了融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请我们吃饭。我注意到,每个人都夸奖他当初勇敢地选择离开体制,并且坚持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像他们家里希望他的那样,在稳定但无聊的工作岗位上度过一生。他从一个商人的家庭出身,但他最终决定要尝试自己的事业,因为他觉得每个月有人给他工资就是一种失败。
后来,他意识到,要打破舒适区,就必须有一次大的决断。他说:“如果不愿意冒险,那么即使再优秀的人生也会平庸。”这是很多普通人面临的问题,他们害怕离开熟悉的地方去冒险,因为那意味着承担未知风险和挑战。
1984年,潘石屹21岁时还在河北廊坊石油部管改革研究室工作,他虽然聪明勤奋,但月薪100元算高工资。他对数字敏感,被领导赏识,可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24岁时,他放弃了稳定的职位,用80块钱换来了300亿身价。这背后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有自我突破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力。
1991年,20岁的时候,马化腾还是一个内向程序员,不喜欢社交活动。他唯一可贵的是写过几万行C语言代码,也接过几个项目。但他始终渴望创造一个产品,让更多人使用。但当时公司不支持他的想法,只好自己动手,从此才有今天腾讯的大名。而张一鸣23岁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负责研发,当看到公司管理中存在问题后,他选择离开微软,以寻找更大的舞台,最终建立起头条帝国。
我从不支持盲目创业,但我确信,没有一点冲动,就一定不会拥有太多机会。一眼望到头就走的人注定会越走越穷,而死工资永远无法抵御通货膨胀。我现在告诉大家,无论多么贫困,都要往富裕群体靠拢。不管是学习、交流还是资源获取,与优秀的人们站在一起,你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视野和知识点,从而改变自己的一切。这个原则被犹太哲学家用一句话概括:无论多穷,都要往富豪堆里站。你只要站在伟大人物周围,即便只是站在地下,你也会感到光芒四射,因为他们散发出的是智慧与力量。你想要得到什么?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互动,而是在深层次上学会思考,从优秀人物那里汲取灵感。这正是混圈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交换资源或做生意。你应该向那些比你更强、更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看待财务自由的方式,将启迪你的心灵,使你的眼界开阔,让你明白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然而,“财务自由”却被许多人误解为能够轻松享受生活的一种状态。当一个人赚得很多钱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实际上责任变得更加重起来,上需要对投资者负责,下需要养活员工。而对于一些新兴企业主来说,大笔财富带来的压力远超过人们想象。大众通常认为,如果能够拥有一笔巨款,那么他们将彻底摆脱繁重负担并且能够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幻觉。大企业家的崩溃率极高,而且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之一。在美国,对242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有49%遭遇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症占30%!雷军、王健林等知名企业家都曾分享过他们日夜奔波于研发、生产、营销之间的情况,以及长期缺乏休息甚至连午饭时间都不够用。童哲曾分享其创建万门大学过程中的艰辛,如连续三十天每天8小时课堂外加手写报告导致的手部麻痹等严重健康问题。此类例子说明,再多少金银珠宝也不足以买回失去青春与健康之痛苦。如果说有什么毒的话,那就是这种错误认识下的“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