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5年),原名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早年被选入宫中,先后成为咸丰帝和同治帝的皇后。在位期间,她不仅担负着传统女性角色,还积极参与国家大政。
慈禧太后的崛起与权力巩固是她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咸丰帝的病重,她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同治四年(1865)废除了八国联军对中国提出的所有赔款条款,这一行动显示了她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立场。
在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帝国。她主持修订法律、实行新学运动、设立京师大学堂等,以提高国力的同时也为开启新时代奠定基础。她的这些举措虽然遭到了部分保守派官员的反对,但无疑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大推动力。
但慈禧太后的统治也伴随着种种争议和问题。在她的统治下,腐败现象依旧严重,而外患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屡次侵蚀了国家财富。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改革,她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往往带来了短期效应而长远影响却不利于国家发展。
慈禧太后的去世是在1908年的11月15日,当时已届74岁。这位曾经在历史上扮演巨大的角色的人物,在晚年的生活中因多次被排斥及孤独感而备受关注。但即便如此,对于她的评价仍然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强人,而有的人则视之为阻碍变革与现代化过程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