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句话有其道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年轻人结婚时,需要许多物品,如立柜、沙发、自行车等,这些都要购物票,更别提电冰箱和电视机了。那时候,有些相声作品讽刺不正之风,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里出现的“万能胶”和“徐姐”的故事。这种交友方式显得功利性强,因此,“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口头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挂在嘴边,但人们清楚其中所含的功利性。

如今,即使如此,功利性的土壤依然存在。有些人试图通过认识权威人物来提升自己,而认为加了某人的微信就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圈子,这其实并不正确。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或势均力敌基础上,如果你没有与对方匹配的能量或价值,那么你的所谓“我的朋友谁谁谁”,或者“我和某某很熟”,只能是一种虚假的情景,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攀附行为。

现在网上还流行着如何快速建立有用的人脉圈子的课程。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只有当个人自身足够强大时,不必刻意寻找人脉,它们会自动找到你;如果能力不足,就算费心建起了一些所谓的人脉圈,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苏东坡拥有遍布天下的广泛友情,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通的地方,同时也能够接受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能与黄庭坚这样的不同性格的人成为好友,并且他们可以开玩笑互嘲对方字迹中的偏差而不生气,从不放在心里。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则管宁割席绝交的事例,他因为发现华歆见金子却拾之并未视为瓦石,以及华歆因官员轿舆过往而心慕官绅的事情,将华歆视为非君子,最终割断了关系。然而后来华歆成为了栋梁之才,被袁术、孙策等竞相邀请,而他的清贫和严于律己也得到魏文帝赞赏。

《三国志》还记载了华歆拒金的一幕,当他准备离开去京城任职前,他收到了许多宾客赠送的大量金银,但他以诚恳的心态将这些礼物退回给宾客,因为太多财宝会招惹灾祸。这既表明他的清廉,也给予宾客留下面子,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也是交友境界的一部分。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讲述,当年他想成为国会议员,但条件是需要某位资深国会议员支持。当时,他写信给那个资深议员,说自己喜欢阅读并特别想借阅那部难以获得的书籍,最终成功借到书籍,并因此与对方成了好朋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共同喜爱阅读这一兴趣导致,他们跨越社会阶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交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