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它就像一股无形的潮流,时而平静,时而汹涌。这种爱不仅仅是亲情、友情或是浪漫的情感,它是一种深刻的人性体验,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记得我曾经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每当翻看那些温馨的文字,我总能感受到那份初恋时的心跳加速,那份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每一次回忆,都像是在重温一个久违的故乡,仿佛能够听到远方海浪的声音,那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难以忘怀。
然而,在我的童年里,却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喜欢呆在家中,但同时也缺乏对家的归属感。那时候,我母亲常常叮嘱我,要少回家多赚钱,而父亲则会用一些通俗的话语来教育我,比如说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不要被束缚于家庭之中。
这些话语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现实,以及外界对于我的期望。但是我却始终无法摆脱那个狭小空间里的安全感寻找。在那个空间里,我可以卸下防备,可以找到一丝丝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或许与我儿时的一些经历有关。
小时候,每当放假,父母都会把我送到亲戚家去,他们忙于生意和挣钱养家,而放假的我则整天待在家里,这样做分散了他们大量精力。我几乎住进了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各个角落,可即便如此,也只能感觉到一种血缘关系上的亲近,但仍然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有一次,因为喉咙发炎,我说不出话来,恰好亲戚给了我一颗金嗓子喉宝。我含了一会儿,却因为它辛辣的味道忍不住吐掉。这让亲戚感到失望,他们可能觉得我浪费了一块价钱不菲的事物。一颗高低都值1块钱的小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对于大人们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吃饭的时候,亲戚们总是谈论菜品贵贱,并通过微妙眼神交流,让人不好意思夹菜。虽然年幼,但隐约能理解大人们的心思。这也是年龄所致,不懂得寄人篱下的意味,现在想起来,就是寄人篱下吗?既然这样,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懂规矩,不抢别人的零食和玩具。
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宁愿不要去亲戚家长大,也不会愿意去。当年生活水平低下,加上添置人口意味着额外开支,所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需要找到归属感和当主人一样的心理状态,这种感觉似乎只有姥姥外公家的环境才能提供给我。不过,你知道乡村人的领地意识很强,就算是一个外来户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村庄,被小伙伴欺负,也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吧?
有人会认为这是正常的小朋友间打闹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很多时候背后有大人唆使,有些大人还会跟自家孩子说:“你揍他,看能揍过他不?”这里面的“他”指的是我。在这个地方,无儿无女特别没有儿子撑腰,对于其他人来说,你就是软柿子,只等何时捏就何时捏。我孤僻古怪,又骨子里的嫉恶如仇,便在那个时候慢慢形成了。我曾经诅咒整个村庄全死绝!
小孩子被大人唆使,大人们心里有什么心理呢?或者他们见了我的父亲又是一副毕恭毕敬模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