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恋家,平时没事,就喜欢呆在家里。但,对家又没有多少归属感,没有什么概念。这些年,母亲常常吩咐我,没事少回家,在外面多抓钱就行了。回家干啥,我还得给你做饭,还得伺候你。父亲也会跟我讲通俗的道理:譬如,男子汉,志在四方。譬如,天高任鸟飞。再譬如,一大男人老是围着家门口转悠,以后能有啥出息?就是天天窝家里,大眼瞪小眼,有什么用?不出去赚钱,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吗?
基于此,与其说是在恋家,不如说是在迷恋一个自我设置的狭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卸下防备,可以找寻到一丝丝的安全感。我和许多人一样,没有安全感。而我所谓没有安全感,也许跟儿时的一些经历有关。
很小的时候,但凡放假,父亲和母亲总会把我送到亲戚家的生活,他们要忙生意、忙着挣钱养家的,而放了假的我,将整天在空旷无人的房子中度过,这样的日子让我分散他们很多精力。我几乎住进了每个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屋檐之下,可亲戚终究只是亲戚,不论再亲近,都不是真正的一家人。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喉咙发炎,说话沙哑疼痛。那时候恰好金嗓子喉宝流行于世,小姨取了一颗递给我,但那药味辛辣难受,我勉强含了一会便吐掉了。她不悦地冲着我说,你吐了干啥?当时,我并未觉得有什么。
过后想想,她可能嫌弃我的浪费,因为一颗高价金嗓子喉宝竟然被轻易丢弃。一顿饭吃起来,那些菜品贵重,每一口都伴随着“贵”的议论,让人不好意思夹菜。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我的未来——寄人篱下,无处安身,只能学会适应规矩,不与他人的孩子抢零食或玩具。
长大后的自己仍然无法忘怀那些被欺负的日子,那些曾经被村里的其他孩子揍打的地方,现在看来仿佛是远古时代的事情。那是一个充满嫉妒与争斗的小世界,每一次打斗,都让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情绪痕迹。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选择沉浸于那个宁静而朴实的小村庄,那里的麦草与稻草散发出的清新幽香,如同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心声,是我们永恒的情感纽带之一。在那里,我们一起种植庄稼,一起照顾动物,一起等待那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的春雨带来新的希望。
岁月匆匆,我们离开那个熟悉的地方追逐梦想,却始终忘不了那些温暖而又简单的人情往事。当夜幕降临,你将听闻更多关于我们共同记忆中的故事,更深入探索我们内心世界中最柔软,最脆弱,最真实的情感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