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曾国藩作为一位深受尊敬的官员,担任礼部侍郎期间,他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这座讲堂不仅吸引了满族权贵,也吸引了汉族官员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其中,就有一个名叫李鸿章的人物。

李鸿章在当时虽然是翰林院庶吉士,但他的运气并不好,每次向皇帝呈奏折都被晾在一边,这让他感到非常郁闷。他听说曾国藩要带领湘军出征,便决定投奔曾国藩。因为那时候朝廷重视军队建设,只有加入部队才能得到发展。而且,曾国藩是他的老师,他相信只要投奔老师,一定不会错。

这天,李鸿章精心修饰了一番,然后前往拜见曾国藩。他递上帖子后,被带到了便室等待。在漫长的等待中,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但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差役终于带来了消息,让他进入内室。只见曾国藩正在洗脚,而他的态度却是冷漠而傲慢,不但没有任何礼节,还对李鸿章的话题置之不理。这让李鸿章感到非常尴尬和愤怒,最终忍无可忍地质问起了曾国藩。

然而,当时候来的仆人们却笑着看着这一切,这个场面对于气急败坏的李鸿章来说,更添了一份羞辱。最终,他气得脸色发紫,却只能悻悻离去。

此事之后,程学启找到了已经沮丧的李鸏翔,并告诉他这是老师故意为之,以此来帮助自己醒悟于自己的性格问题。原来,在这个过程中,是曾经机智过头、锋芒太露的问题需要改正。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无论多么困难或疼痛,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够真正改变自我,从而成为真正的大器。

经过这次教训,以及程学启所说的真相,李鸿章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有一种理解与感激。他意识到,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可以使自己更加完善,最终实现人生的伟大目标。此刻,那个憎恶、愤怒的情绪已经消散,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和新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何种挑战,他都会以更为成熟、更为宽厚的心态去迎接,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能受气方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