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闻记者、财经作家,张翼历时6年跟踪采访报道新东方,写成《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关村西区,新东方大厦9层贵宾室,俞敏洪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现将访谈录全文刊登。
张翼:为了写作《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我浏览了你近1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新闻报道,从中我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比如读《三国演义》,你通过分析刘备、曹操的用人得失与成败,以及他们如何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这本书对你的性格改变和思想提升产生了哪些影响?
俞敏洪:其实不只《三国演义》,《论语》、《老子》这些会聚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经典著作,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水浒传》的小人书,对情感与忠诚体会得很多。小时候在农村看到亲兄弟为了一点小事打得不可开交,我恨不得互相掐死;但一旦别人招惹了其中一个,我们立马就会联合起来和别人对抗,把别人的后,就接着打。
北大求学的5年,我阅读了800多本书,其中包括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如今回想,那些经典之所以能深刻地影响我们,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历史经验。经营企业之后重读那些经典,我就总在想,他们为什么能成大事?他们有什么特质?他们靠什么方式凝聚团队?那些英雄般的“经理人”为什么对他们格外坚贞和忠诚?
此外,我还经常琢磨,为何“市井无赖”刘邦能够赢得天下而“西楚霸王”项羽却自刎乌江?曹操这个形象,在小说里被演绎成了乱世奸雄,但真实的曹操其实并不能说是奸诈。他意志坚定,知人识人才,而且很会用人,他知道把合适的人安置到合适的岗位,从而创造出了人才辈出、大好局面。我很喜欢、很钦佩曹操作策,也就是他那雄才大略战略思维足以吸引天下英雄追随他。
反复阅读这些史诗般的大师级作品,我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利益、情谊、理想目标,这些都是维系团队成功的事业基础。
1993年我和老婆创办了新东方,当时我们只是个体户,以后的转型过程充满挑战,我们从海外请回徐小平、王强,并赶走公司里的家人亲戚,最终实现从个体户到现代公司的一次痛苦变革。在美国上市之后,一些批评者指责说新东方成功是建立在理想主义假象之上的。但我认为,只要我们的理念正确,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会找到前进之路。
我的博客文章总是让人们感到一种深切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传递。精神激励心灵励志是我一直努力培育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已经成为新东方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并且塑造了一群理想主义者“致富”的形象。但一些离职教师曾指出,“新东方成功地制造了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理想,而是在现实条件下寻求更有效途径实现它们。我始终认为,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策略,而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探索找到最佳路径。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我也不要求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充满激情。我承认,我们从成立那一刻起,就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体。这一切,都要靠人才去创造,而人才需要利益来维系。
今天,对于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新东方就是一个理想家的园地。不过,要真正理解这一点,你必须认识到这是建立在现实需求基础上的,不是一味追求虚幻的情感或信仰。而对于教育事业,它既不是非营利机构也不是完全私有化机构,它是一个独特结合两者的存在形式。
现在,有8000名授课教师,是我们的宝贵资产。如何管束这样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呢?首先,在行为道德层面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明确所能承受及宽容底线所在,其次要让大家清楚新东fangs可承受及宽容范围。此外,还需确保职业操守准则普遍宣贯给所有教师,同时设定不可触碰红线,即动摇不得的地方。这是我绝不妥协原则。
六年的过去里,有一次分校校长犯严重经济问题。那时候,由于身边朋友们吵架的问题,没有善恶的问题,只有不同心态意见分歧,所以没有惩罚谁的问题关键是在开放胸怀能够无限制宽容他人的基础上处理。而当年的参与处理问题中层人员灰心丧气两个月,因为觉得纵容过头,让许多老师感到失望伤心:“既然连这样的恶都不能惩罚,那你也就不可能弘扬真正善良,我们觉得跟着你有危险”,这正是当时大家批评我的言辞。当时我的思想认识还比较狭隘,不够法治意识强烈,更缺乏企业家的管治能力,现在看来我的做法太过宽松。如果未能示范性惩罚某些道德败坏行为,那么整个组织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