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贝多芬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励志感人的史诗。尽管他在25岁时遭遇了耳疾,在45岁时彻底失聪,但他的音乐精神却像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从低谷带领向前。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于波恩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家庭。他4岁就能弹奏羽管键琴,8岁便登台演出,被誉为天才少年。10岁时,他进入了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的班级,并在12岁时被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他“音乐仆役”生涯开始。
17岁那年,贝多芬前往巴黎拜访莫扎特,并受到莫扎特对未来的赞赏。然而,此后不久,他母亲去世,这让贝多芬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工作。
19岁那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贝多芬通过《谁是自由人》这首合唱曲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此后,他进入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做音乐仆役,並以其即兴钢琴奏得如此迷人,以至于维也纳人都为之倾倒。
30年代初期,贝多芬爱上了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因父亲反对而选择嫁给一个伯爵。这段失恋经历激发了他创作《致爱丽丝》,并且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耳朵问题。他曾试图治疗,但最终只能接受自己无法听到自己创作出的美妙旋律这一现实。
绝望中,一种坚定的决心油然而生——要用音乐拯救自己。在余生的时间里,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将以艺术来抗争命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仅他的听力越来越差,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再允许他成为一名职业乐师。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创作,最终完成了第一部具有鲜明个人特色作品——《英雄交响曲》。
随着年龄增长,对外界的一些压力和挑战也逐渐增加。一次,当面对皇后的仪式性场合时,有位贵族要求让路,而歌德则立即退让;但貝多芬,却依然保持着尊严,没有退缩。当太子认出了他并致以礼貌,那个瞬间ベートховン体验到了真正的人格尊严感受。
54岁的时候,比塞尼(Beethoven)又一次展现出其自励精神,他花费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新的巨著:第九交响曲(欢乐颂)。1824年的5月7日,它首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上演,比塞尼亲自指挥,即使当时已经完全失去了听觉能力。这场演出极大地震撼观众,他们的情绪高涨,每一次掌声都是五次,其中皇室成员只有三次掌声。而比塞尼,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尽最后一口气,让世界见证了他的伟大与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