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当国家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时,潘石屹决定放弃他在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因为他预感时代在发展,他迟早会被淘汰。
于是,潘石屹变卖家当并离开了管道局。他梦想着去深圳,但那时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绕过边界。他雇佣一个人,让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就能到达深圳。这张分割两个世界的网,对于潘石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尽管深圳比北方更热,更污染,但工作也更加艰苦。然而,潘石屹坚持下来,并在1989年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一开始是砖厂的厂长。在那个恶劣环境中,只有少数人坚持到了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推动了海南改革和发展。
合伙炒房
起初资金不足,他们甚至没法开展业务。但是在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获得500万,以20%利息,而最终他们赚取五五分,这样的条件今天看来已经很高昂,但他们认为这是天降之财。
对于潘石屹,最感激的是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平反,一家人才能过上安稳日子。而这也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基础。当SOHO中国董事长面对客户时,他总是用心理战术,每个客户都涨一次价,这样做让项目非常成功。
就在此时,他注意到海口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这让他不安,因为记得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每个人约50平米,而北京仅有7平米。他们的投资面临不可预见的风险。六位合伙人商议决定寻找其他地方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一路奔波后,在西北老家找不到价值,便来到了北京。此后六位合伙人注册了一家叫做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了一项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项项目使得几位合伙人都致富了,以前精打细算,现在有钱了,只要大概估计即可投资。不过,由于想法不同,潘石屿决定独自创业。
夫妻创业
离开万通给予潘石屿极大的痛苦,但自己创业也有冲突尤其是在与受过西方教育、华尔街投资银行背景的大股东妻子之间,他们经常因企业经营问题产生分歧,有时候几乎离婚。但潜心研究现代城概念,将其与SOHO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并相信开发房地产需要考虑地段和时机。最后,他看好一块原二锅头酒厂的地皮,即现在的小区位置,看好未来的交通便利和惠河清理,从而作出决策,为现代城奠定基础。此外,还利用按揭政策扩大消费者的购买力,为现代城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材料与结构,以及强化服务意识,使SOHO成为市场上的竞争者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励志人物的话题,如英雄莫问出处,从暴穷到暴富、 潘 石 屿 成 了 亿 万 富 翁,我 在 潘 石 屿 的 工 地 当 小 工、王树彤:到底是谁抢走了你的机会?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