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从挑战到成就 —— 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传奇故事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一个穿着就可以对群众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此时,潘石屿对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不以为然,他觉得时代在发展,自己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于是,潘石屿变卖了所有家当,离开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走旁门。他找到一个人,带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张网的深圳,对潘石屿来说,仿佛是两个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热、工厂污染严重,加之潘石屿不懂地方语言,让他觉得很压抑。原来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在这里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都劝他回去。

1989年,他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是砖厂的厂长。那时海南环境恶劣,一起来的人都回内地。但潘石屿坚持下来,一直坚持到南方谈话。这次谈话加快了海南改革发展。

开始的时候没有资金根本没法开展业务,而最终获得利润五五分,这样的条件实属天价,但潘石屿一伙人觉得很兴奋。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条件实属神奇,因为它成为了后来的SOHO中国董事长—— 潘石屹成功背后的关键一步。

与客户打心理战,每来一个客户就涨一次价,最终卖得很好。就在这时,他发现海口两条数字: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这让他不安,因为记得规划局报建面积人均约50平米,而北京才7平米,他们投资面临不可预估风险。

六个合伙人商量决定寻找其他项目投资,并尽量分散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他辗转回到北京,并注册成立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次项目让几位合伙人发财,他们以前精打细算,现在有钱了,只需估个大概,就这样不同意的地方单干出来创办SOHO公司,以现代城概念为基础,将解放前后的布局进行对比,从二锅头酒厂的地皮看到了未来潜力,不顾助理们反馈的地质和环境问题,用时间证明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而且,他洞察到按揭机遇,使银行信贷成为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支持,为此,还直接担保给银行,让他们放心借款给消费者。

随着现代城创新理念得到认可,将SOHO观念作为突破口,与建筑师合作推出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和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质量,使房产销售不断成功。而他的梦想,就是在长城脚下建立一个“中国建筑师走廊”,以不同的风格展示最好的中国建筑设计,为年轻建筑师提供机会。一路上的挑战与成就,最终使得潘石屿成为亿万富翁,也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