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选择多大的挑战,成就多大的人生
文/杨洁凤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家的一个小改变,就能对群众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那个时候,潘石屹对于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不以为然,他觉得时代在发展,自己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于是,潘石屹变卖了所有家当,离开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走旁门。他找到一个人,带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张网的深圳,对潘石屹来说,仿佛是两个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热,工厂污染严重,加之潘石屹不懂地方语言,让他觉得很压抑。原来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在这里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劝他回去。
1989年,当时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并成为了一家砖厂的厂长。那时海南环境恶劣,一起来的人很多都回了内地。但潘石屹坚持着,一直坚持到南方谈话。
合伙炒房
开始的时候没资金根本无法开展业务,还积灰满桌才找到了北京一家集团公司老板,以20%利息500万,最终获得五五分。这样的条件实属天价,但潘石屹和他的朋友们觉得很兴奋,“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五百万”。
最感激的是因为他得以平反,使得他的父亲过上了温饱日子,也因为他成就了海南今天,所以才有人买他的房子。
与客户打心理战,每个客户涨一次价,都卖得很好。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数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感觉不安,因为记得规划局报建面积人均约50平米,而北京人均才7平米,他们投资面临不可预估风险。六个合伙人商量决定去别的地方找一些项目投资尽量分散风险。而 潺西北老家太穷,没有任何投资价值,这样只能返回北京。此后六人合伙注册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一个定向募投项目,就是后来的SOHO新世界广场。这次项目让几位合伙人都发财,以往精打细算,现在有钱了,只需估个大概。但由于不同想法,又决定单干出去创业。
夫妻创业
离开SOHO让 潺十分痛苦,但自我创业也会有冲突,不同于受过西方教育的妻子两人经常在企业经营问题上产生分歧甚至差点离婚。但仍相信现代城并将SOHO成长与现代城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解放前后的布局进行对比,看中了一块原为二锅头酒厂的地皮,与助理先考察回来说又脏又臭但坚信两年后交通便利、通惠河得到清理到时可以做。一边看好这块地,一边看中银行按揭潜力,有了按揭消费者的购买力变大为了促成机遇,与建行行长合作担保催缴责任由自身承担,最终成功推动现代城创新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把SOHO观念作为突破口强化材料结构上的创新让客户形式认可SOHO服务意识质量更重要。在销售完成之后,更重要的是以后的服务:“一个有生命力的机构、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而最缺的是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