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当国家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时,潘石屹决心离开他的“铁饭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他相信时代在发展,他迟早要被淘汰。
于是,潘石屹卖掉家中所有资产,在没有特区通行证的情况下,通过一条铁丝网来到深圳。这座城市,比他熟悉的北方更加炎热、污染严重,但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尽管面临着压力和诱惑,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1989年,潘石屹跟随公司老板来到了海南,一开始担任了一家砖厂的厂长。在那片恶劣环境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下来。然而,他依然保持着希望,并最终在南方谈话中发现了一线光明。
合伙炒房
在海南,他与五个朋友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当时,他们几乎没有资金,更是白天黑夜工作,却始终无法开展业务。直到有一次,他们以20%的利息500万获得了一笔巨款,这让他们受益颇丰。
这段经历让潘石屹深刻体会到成功背后的辛勤付出,也感激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如他的父亲,因为他们使得他的一家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后来,潘石屹又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推动了怀柔的一个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次项目极大地增加了六位合伙人的财富,让他们都发迹。但是,这样的成功也引起了分歧,最终导致他们决定单干。
夫妻创业
离开万通之后,潘石屹再次独立开启新篇章,与受过西方教育的妻子共同经营企业。虽然两人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但最终还是因为企业问题差点离婚。不过,这段经历并未阻挡住 潺斌继续追求现代城概念并将其融入SOHO建筑设计中的决心。他相信,无论何种改变,都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可行性。
为了促进按揭政策的实施,潘 石 屋甚至找到了建行行长,以自己作为担保,让客户可以更容易买房。而这项策略成功吸引更多消费者,使得SOHO成为一个创新型建筑商,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现在,每当人们提及中国伟人的励志故事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样的传奇人物——从贫穷到富裕,从渴望改变命运到实际实现梦想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个人成就,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未来永不放弃追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