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挑战与成就的三十分钟激励短片
在上世纪80年代,潘石屹选择了多大的挑战,成就了多大的人生。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在那段时间里,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人们穿着打扮上的大幅度转变。这一变化,对于当时的社会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
那个时候,潘石屹对于廊坊石油部管道局“铁饭碗”持有异议。他觉得时代在发展,而他自己迟早会被淘汰。于是,他决定离开,并把所有家产变卖掉。他想要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走旁门。他找到一个人,与之一起钻过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张网的深圳,对于潘石屹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比北方更加炎热,而且工厂污染严重,加之语言障碍,让他感到非常压抑。而在管道局工作,那种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在这里,却经常加班加点几乎所有人都劝他回去。
1989年,当 潘石屹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时,他成为了砖厂的厂长。那时海南环境恶劣,一起来的部分都回到了内地。但是潘石屹坚持下来,一直坚持到南方谈话。
合伙炒房
那里的南方谈话加快了海南改革发展。当 潺认为这是个机会,与其他五个朋友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
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资金根本无法开展业务,直到办公桌上积满灰尘才找到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老板,以20%利息500万,最终获得5:5分红。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条件实属天价,但他们却觉得很兴奋,“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五百万”。
最感激的人是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帮助,潘石屹得以平反,一家人过上了温饱日子,也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在海南建立起自己的企业,从而实现财富自由。
随后,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当 潺注意到了两个数字: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这让他感到不安,因为记得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每平方米约50平米,而北京每平方米才7平米,他们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是不确定性的六位合伙商量决定寻找其他项目投资,以减少风险。最后他们注册成立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怀柔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个项目让几位合伙人都发财。但由于想法不同、经营方式不同,最终导致他們決定各自單幹並創立SOHO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