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感动中国的励志事迹。他们的事迹是关于农耕传统和科学实践的壮举,是对未来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缩影。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颁奖词】: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认为沈家父子的故事展示了未来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情况。
阿来则认为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以其伟大的科学实践接续并光大了中国伟大的农耕传统,他们的事迹足以感动中国。
【事迹介绍】:
沈克泉是一位74岁退休养蜂人的男性,他来自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
沈昌健是他的46岁儿子,也是一个同样来自这个村庄的人物。
1978年,当时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一些生长结构良好的野生油菜,并将它们带回家乡播种。他希望为当地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并同时解决当地居民吃油的问题。但起初,他被乡亲们嘲笑“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学习和观察,不断总结规律,最终他培育出了优质油菜品种,这一成果得到了乡亲们认可。在没有专业分析或仪器的情况下,他们凭借肉眼观察记录规律进行育种工作。
1996年,由于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罚款并拘留了沈克泉,但这并未阻止他继续自学相关知识。在2004年,他与儿子一起繁育出了一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的大型无籽系“贵野A”。2007年的国际油菜大会上,“独闯”深受好评,从而使他们的事迹走进了公众视野。
2013年,在获得多方面赞誉后,他们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尽管如此,当时已经去世的一位老人依然默默支持着家族企业,而现在负责家族业务的是他的儿子——施肥费用高达两万多元,每次送检试验田里单株样本都要支付200元,而示范片上的300亩也欠下两万多元工资,还有二万元用于施肥。这对于已经35年的没有主业收入生活中的家庭来说,“吃饭靠田,科研靠借”,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只为了那一株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