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与《四库全书》
在19世纪,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访问北京期间,曾有幸见识到了《四库全书》这部巨著。这部文献集结了数千年来中国的典籍,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布朗宁深受其影响,不仅翻阅了大量文本,还将其所学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敬畏。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与《史记》
伏尔泰是启蒙时代的重要人物,他在阅读《史记》时被汉语和儒家的思想深深吸引。在他的笔下,《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世界观念体系的智慧。伏尔泰通过翻译并介绍这些经典,使它们跨越海洋、穿越时间,为欧洲读者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另一个世界。
美国作家爱伦·坡与道德经
爱伦·坡是恐怖小说的大师,他在写作时常常引用道德经中的哲理。他认为这本古籍不仅包含着高超的哲学思想,也蕴含着他自己探索黑暗心灵的一些灵感。道德经中那句“知止而后有定”,正如同他小说中的主题之一——人类心理深处隐藏着无法预测甚至不可控制的情绪,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神秘联系。
德国哲学家康德与易筋篇
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Immanuel Kant)虽然不是直接读过易筋篇,但他的学生克里斯蒂安·威廉・费歇尔(Christian Wilhelm Friedrich Schlegel)却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当费歇尔向康德讲述易筋篇中的修炼方法时,康德觉得其中蕴含了对于内在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的心理学原则。他还从中得出结论,对于精神力量训练很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哲学实践来进行自我提升。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与三字经
米开朗基罗虽然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活跃的人物,但他也对东方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一首三字经里的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让米开朗基罗感慨万千。他认为这种简单明快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是一套丰富而严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激励着他去创造更多具有深刻意义和象征性的艺术作品。
澳大利亚女演员凯瑟琳·泽塔-琼斯与李白诗歌
凯瑟琳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她特别喜欢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她曾说李白给她的启示非常多,比如李白那种自由奔放、不拘小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用语言表达出的无限遐想,都让她感到强烈共鸣。凯瑟琳将这些精神所悟应用到她的演技之中,使她成为一位令人难忘且独具风格的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