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故事:从中国到世界的企业征程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有幸站在牛津大学公开课的讲台上,与全球学子们分享他的企业理念和国际化战略。由于时间有限,他决定先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并留出时间供大家提问。他的演讲主题是《万达国际化》,他将要阐述四个关键点。
首先,他谈到了国际化的原因。他认为,有些产业需要大规模投资才能发展,而这些市场往往位于国外。例如,在娱乐和体育领域,国外市场通常比中国更加发达,这就是万达选择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他强调了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企业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一位教师在辞职信中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用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作为一个企业,万達始终坚持“老实做人,精明做事”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渐扩展至“共创财富,公益社会”,并最终确定了成为“百年企业”并走向全球的一条道路。
王健林还分享了一个关于万達标识设计的小插曲。当时,他们为寻找新名号而举办了一次征名活动,最终选定了现今使用的深蓝色logo,以及圆环形象。这不仅代表着海边诞生的品牌,也预示着对未来走向世界的大志。
第三点是规避经营风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波动中,不同于单一国内市场,可以通过跨国投资来降低风险。此外,由于中国政府鼓励本土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因此从规避风险角度出发,也应该采取全球化策略。
最后,他详细介绍了他们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心得体会。首先,他们主要依靠并购来实现海外扩张,因为许多主流市场已经被早期进入者占据。而且,他们注重选择与自己现有业务相关联的事业,以便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人才优势。此外,他们要求所有并购或投资项目都能在中国取得成功,为此他们设立了一系列标准,如确保项目与现有产业相关联,以及能够移植到中国后获得快速发展。
对于管理层的问题,王健林提出留住原来的管理团队,并激发他们积极性的重要性。他指出,只要能让管理层感到拥有主人翁感,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司效率。他还提到,将AMC合并后的第一步,就是签订五年的工作合同,并保证超额利润分成给管理层,这样就能够调动他们的情绪,使公司迅速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目标。
最后,他回顾了自2012年以来 万達在十多个国家进行的大型投资,其中包括美国、英国等地,并表示尽管只是刚起步,但进展顺利,而且不会放弃挑战,即使可能会遭遇失败。但正如辩证法所言,没有失败就意味着离失败越近,所以即便是在未来的跨国发展中也准备好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