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之路与中外励志小故事的社会意义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荣幸地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谈论了万达的国际化经验。由于时间有限,他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演讲,然后留出了时间供大家提问。他的演讲主题是《万达国际化》,总共分四个部分:国际化的原因、企业文化核心、战略选择和进展情况。

首先,王健林阐述了为什么要做大规模企业。他指出,有些产业需要通过国际投资来扩大规模,这尤其适用于娱乐和体育行业,因为这些领域在国外市场比中国更为发达。这就是万达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着,他谈到了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性企业。他引用了一位教师辞职信中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将这句话应用于自己:“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从成立初期到现在,万达一直坚持“老实做人,精明做事”的企业文化,并随着公司发展而不断调整目标和原则,最终确定了“共创财富,公益社会”这一理念。

关于如何实现国际化,王健林提出两点考虑。一是规避经营风险。一个国家,即使经济非常好,也会有调整时期,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概率极低。因此,从减少经营风险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走向全球市场。

二是在并购方面取得成功。他强调,不仅要买得对,还要确保并购项目与现有业务相关联,并且能够移植到中国以获得快速发展。在并购美国WTC铁人三项公司后,他们迅速将比赛引入中国,使得这项运动开始流行起来,为此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最后,他讨论了使用本土人才的问题。他表示,在并购AMC时,与美国政府沟通时,就被要求说明是否打算把中国电影卖到美国,以及是否计划派遣中国管理人员。但最终他们留下原来的管理团队,以保持稳定性和效率。

至于万达的进展情况,由2012年起,他们已经在十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并且投入超过150亿美元,其中包括100亿美元投入美国。此外,他们还承诺未来十年内至少再次投资100亿美元。在英国,他们已经投入12亿英镑,有2600名员工,而且正在洽谈更多的大型投资项目。虽然面临挑战,但王健林相信,只有持续前行才能真正理解成功与失败之间微妙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