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故事,激励社会追求正能量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有幸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讲述其关于万达国际化的经验和思考。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演讲,并表示剩余时间将留给现场听众提问。他的演讲主题是《万达国际化》,总结了四个关键点:国际化的原因、企业文化核心、并购为主的战略以及本土人才的重要性。

首先,王健林谈到了国际化之所以必要。他指出,一些产业为了扩大规模和提高竞争力,必须进行跨国投资。这尤其适用于娱乐和体育行业,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发展得更为成熟。随后,他引用了一位教师辞职信中的名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他用来形容自己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的愿景,以及如何让万达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

接着,他回顾了万达企业文化从“老实做人,精明做事”到“共创财富,公益社会”的转变,以及2004年对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后的结果。这次提升不仅梳理了公司目标、宗旨和经营原则,还确立了“国际万达,百年企业”的口号,这表明早期就有跨国发展的志向,即便是在2012年正式开始实施前。

王健林还分享了一段有关名称改换的故事。当初决定更改公司名称时,他们花费2000元人民币在报纸上征集新名字,最终选定的是现在已知名品牌标识——深蓝色海浪与航船图案,这背后寓意着走向世界。此举预示着当时即有远大的抱负,即使那时还未踏足中国境内。

接下来,他阐述了规避经营风险这一角度下的国际化策略。他认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减少依赖单一市场以降低风险。中国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全球资源配置,因此从这个视角出发,也应该走向全球市场。

对于具体实施方案,他强调通过并购作为主要手段,同时强调并购对象必须与现有的产业相关联,以便于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此外,还要求这些业务能够移植到中国,从而获得更快发展。他举例说明,在2015年并购美国WTC铁人三项赛事公司后,他们迅速将此项目推广至中国厦门及合肥,使这项运动由之前几乎无人参与逐渐吸引数十万人的关注,为此他感谢骆家辉的大使先生提供推荐信帮助顺利完成该并购交易。

最后,由于留住原管理层能够保持业务稳定性,而不是频繁更换管理团队或派遣本国人员执行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本地人才优势,并有效调动他们的情绪,以实现快速增长,如AMC电影院的事例所证实的地方,其成功被哈佛商学院作为教学案例展示,是因为留下原来的管理层,使他们更加高效工作。而且,与其他持股者不同的是,现在我们说了算,有权决策。

总结来说,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加之自身积极态度与坚定的规划,无论是在美国还是英国等多个国家中,都取得显著进展,其中包括100亿美元在美投资承诺提前兑现以及英国2600多名员工岗位创造等。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尽管没有失败,但也认识到只有不断尝试才能避免最终失败,而不是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