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之路与党的伟大人物事迹简短体验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有幸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讲述万达国际化的故事。由于时间有限,他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演讲,然后留出时间供大家提问。他的演讲题目是《万达国际化》,他将其分为四个关键点:国际化理由、企业文化、战略选择和进展情况。

首先,王健林谈到了“做大企业规模”的重要性。他解释道,某些产业为了扩大规模必须进行跨国投资,这对于娱乐和体育行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些领域在国外发展得比中国更快。

接着,他提到“成为国际企业”的愿望,并以一位教师辞职信中的话作为启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表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这正是万达追求的目标。

王健林强调了“共创财富,公益社会”这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万达集团的发展方向。他回顾了2004年对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后的经历,并指出那时就已经意识到要成为百年企业,但具体怎样实现还不够清晰直至2012年才开始实施这一战略。

接下来,他分享了一则关于命名公司时发生的事。在一次征名活动中,一位参赛者提交的方案最终成为了现在的万达标识。这件事情预示着从一家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向全球知名品牌转变的一种潜力和志向。

然后,王健林谈到了规避经营风险的问题。他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好的策略,而跨国发展可以帮助减少这种风险。此外,由于中国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全球配置资源,他们也应该走上全球化道路。

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万达海外投资策略。他们主要采取并购为主、投资为辅的手段,以此来进入新市场。他们会考虑是否与现有产业相关联,以及这些业务是否能够移植到中国并获得快速增长。此外,他们还强调使用本土人才,而不是只依赖自己的人员来管理并购对象。

最后,王健林总结了自2012年的并购美国AMC电影公司以来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并且表示尽管面临挑战,但他们已经成功地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率,并且被哈佛商学院作为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他认为,将制度设计用于激发人士积极性,是管理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步。而通过留住原来的管理团队以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公司迅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