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国际化英雄事迹:万达集团董事长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经验

非常荣幸能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谈论万达国际化的故事,因为时间有限,我将尽快开始讲述,留出时间供大家提问。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万达国际化》,我将围绕四个关键点进行阐述:

首先,关于国际化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要走向世界?一方面,我们需要做大企业规模。有些产业,只有通过国外投资才能实现扩张,这尤其适用于娱乐和体育行业,这些领域在海外市场更为发达。第二,我想借用一位教师辞职信中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正是我对万达的话语:“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

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始终坚持“老实做人,精明做事”,但随着公司发展,我们不断完善这一理念,最终提出“共创财富,公益社会”。2004年,我们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提升,并确立了“国际万达,百年企业”的目标,但直到2012年我们才真正启动了国际化计划。这表明我们早就有远大的志向。

接着,是关于一个与我有关的小插曲。在征名改名时,一次偶然机会让我认识到成为国际企业的重要性。当时选定的标识深蓝色和海浪航船形状,以及圆圈设计,都预示着我们的全球视野。此刻看来,那是一个命中注定的事情。

然后是规避经营风险。中国经济虽然强劲,但全球经济波动也不可忽视。而且,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全球配置资源,所以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走向全球。

最后,将谈论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我认为并购是主导策略,而不是简单地购买,而是寻找与现有产业相关联、能够移植到中国并快速发展的地方举例来说,在2015年我们并购美国WTC铁人三项公司后,就迅速把比赛引入中国,使得这个运动迅速普及开来。

此外,我们重视本土人才。在并购AMC时,即便面临美国政府限制,也成功获得批准,这得益于骆家辉先生推荐信以及合理安排管理层。这也是如何保持原有的高效运作的一部分。

最后,让我总结一下:一切都没变,但又一切都变了。这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所言,对于管理来说,不仅要设计制度,还要调动人们积极性,而不是像防贼一样控制他们。此外,与之相伴的是使用本土人才,以调动他们积极性而非派遣新来的员工。

经过三年多时间,在十多个国家投资超过150亿美元,其中100亿美元投入美国,因此我成为了受欢迎的人物。而且,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其他地方,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记住,没有失败意味着离失败越近,因此未来也有可能会遇到挑战。不过,就目前而言,我们正在顺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