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故事: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案例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有幸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讲述了他的万达国际化之旅。这次演讲不仅是对王健林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对中国企业跨境发展经验的一种分享。由于时间有限,他选择了一个简短的主题来展开,即《万达国际化》。

首先,王健林提到了做大企业规模作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解释道,在某些产业中,如娱乐和体育行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全球投资能力。随后,他引用了一位教师辞职信中的名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公司情境中:“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新市场探索的渴望。

接着,他介绍了万达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从最初“老实做人,精明做事”到后来推崇“共创财富,公益社会”的转变,以及2004年进行全面提升后的新的口号——“国际万达,百年企业”。这些变化反映了公司从小本生意向世界级企业转型的心路历程。

接下来,王健林分享了一则关于万达名字由来的小故事。在一次征集新的公司名称过程中,一份深蓝色的海浪与航船图标方案最终被采用,这个设计象征着走向全球。这个故事展示了品牌形象背后的深远意义以及对未来战略规划的重视。

为了规避经营风险,并实现业务扩张,他强调利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和减少单一市场依赖是关键。此外,由于很多主要市场领域已经被先行者瓜分,所以通过并购成为主导策略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只有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进入那些已被其他商家占据的地盘,以此确保中国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舞台上保持优势地位。

最后,王健林谈到了本土人才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与留住原管理团队相比派遣中国员工管理海外子公司更容易产生误解或失败。例如,当他们并购美国AMC时,他们没有改变原有的管理层,而是在留下的人才基础上,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从而实现了快速增长和成功运营。此举不仅获得美国政府批准,而且还成为了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被教授们作为研究对象,这证明了解决问题所需的是既要制度设计,又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像防贼一样处理问题。

总结来说,此次演讲不仅传递了一段个人奋斗史,也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如何以创新思维、坚定信念以及务实策略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人们树立了一面光荣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