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故事:从中国到世界的企业征程

作为一名企业家,我有幸站在牛津大学这片文化与智慧的殿堂,分享万达集团国际化的历程。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也孕育了许多启发和教训。

首先,我们谈谈为什么要走向全球。一个重要原因是规模扩张。在某些行业,如娱乐、体育等,为了实现大规模发展,必须跨越国界进行投资。2015年,一位教师在辞职信中表达了对世界的渴望,这正是我心中的呼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们也应该像那位教师一样,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将万达带入国际舞台。

其次,我们讲述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在1988年创立公司时,我提出了“老实做人,精明做事”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断完善这个理念,最终确立为“共创财富,公益社会”。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经营哲学,它指导着我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福祉。

再者,我们讨论的是规避风险。在商业世界里,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生意不会遇到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将资源分散至全球,可以减少单一市场风险。而且,当今时代,政府鼓励本土企业利用全 球市场,这也是我们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动力来源。

最后,让我分享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我们的国际化策略。一方面,我们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这不仅包括购买品牌,而且还包括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当我们并购美国AMC时,有些人担心我们的操作会失败,但最终成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和执行力。

另一方面,我们重视使用本土人才。我记得当时寻求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推荐信的时候,他问我是否计划大量引进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我回答说,这不是主要目标,因为最终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一切。他给予了支持,并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并购。此后,在管理层中保持原有团队成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关键的一步。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现在万达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最具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之一,在十几个国家投资超过150亿美元,其中美国就占到了100亿美元。我承诺十年之内至少达到这一数字,并且提前兑现了承诺,对此我深感自豪。

然而,我也明白,无论多么成功,都不能掉以轻心。每一次尝试都可能面临失败,所以我始终坚持辩证法思维,即没有失败就意味着离失败越近。虽然未来仍然充满未知,但我的决心丝毫未变——继续探索、创新,为 万达的事业贡献力量,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