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孙荪老师的友情,岁月悠长,如同美酒一滴不漏;我们虽未能频繁相聚,但那份情谊在心间如月常照。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的骄子,从十八岁便踏上求学之路,一直到现在,他以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身份,在文化界享有盛名。我和他虽是乡党,却因远隔重山,难得见面。但通过电话,便能感受到彼此对友情的珍惜。
2012年,当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我特意前往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的成就,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
2015年,我出版了《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这三卷历史文化散文。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没有推辞,他为我的书作序,并且倾注了无尽的情怀。这段经历不仅是我对他的尊敬,更是一种深厚的情谊和互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约定去他家取序文。那天,他出门相迎,笑容满面,让人感到温暖。他还邀请我共进午餐,但由于出版社的人等待着,我们不得不匆忙离别。在离开之前,他送给我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唐朝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简短几字,如同千言万语般传达着我们的默契。
后来,孙老师受永城市委领导之邀,以赋体形式撰写《永城赋》,展现故土的历史与文化。他为了这篇文章抱病工作,不顾个人健康,只为将自己的智慧和热爱奉献给故乡。最终,用600多字精炼地描绘出了脍炙人口的《永城赋》,并用行草书体书写好,一并捐赠给故乡,这份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设立创作基地于太丘古镇时,我被托管一个重要任务:向孙老师求一幅题匾,上述“太丘书院”。他当即应允,并嘱咐我开怀畅饮,那日阳光正好,我在他的宅邸中,与他共度了一段宁静而愉快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德高望重者的品格,以及他们如何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