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宠臣描述的是客观实际情况,指的就是这个臣子手握大权或是受君主恩宠。而奸臣、佞臣则是道德上的定义,指这个臣子奸邪、谄媚,属于主观判断。可以分别举几个例子。
一、权臣来说,手握大权,尤其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绝对就可以算权臣了。但这些人中道德方面就有天壤之别,有的忠心耿耿,有的欺凌君上,有的谈不上忠奸。比如有一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王莽都是权臣,但他们在历史上的形象迥异,一位被誉为古代楷模,而另一位则因篡夺皇位而被后世所诟病。
二、现在来定义奸臣,就很清楚了,上面提到的手握大权又篡改法度欺压君上,或甚至篡位,就是会被定义为奸臣,比如说王莽和司马昭这种人物。这种被称为“權奸”的人,有些还算不上特别有势力,但谋取私利,不顾国家大义,也任用党羽,都会被称作奸人,但是这类人的划分往往比较主观,有时比较有争议,比如严嵩,他确实贪污腐败,也任用了一批亲信,但对嘉靖皇帝却表现出极高的忠诚,这样的行为究竟该如何定性?
三、宠儿,是受皇帝恩宠的官员。在这里也不乏很多英雄人物,比如卫青和霍去病,他们都是由皇帝直接提拔起来的人物,他们因为受到恩宠,所以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没有什么真正功绩的人,因为跟随着某个重要人物或者拥有特殊关系而获得升迁,如董贤这样的男宠,他虽然年纪轻轻便成为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但他的能力和贡献都值得怀疑。
四、本质上讲,“佞”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它意味着溜须拍马,对于那些只关注个人利益,没有真诚奉献精神的人来说,这样的评价并不奇怪。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像严嵩这样的人物,那么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虽然也有许多非议,但是他也曾经以极高的心智和才华辅佐过一个时代,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的形象变得更加微妙难以捉摸。
五、“吴国除了四大都督?”三国演义中魏国强盛无穷,而蜀汉只是短暂的一幕;但吴国,却始终稳固不倒。它的四大都督,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顶尖人才,只是在书中,他们每个人最终都不免遭遇悲剧:
周瑜,以生前之才望待人,为后世所推崇。
陈寿,对周瑜评价甚高:“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表明陈寿认为周瑜与曹操并肩作战,在汉末乱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鲁肃,以其正直刚毅闻名于世,是孙刘联盟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吕蒙,以勇猛果敢著称,其攻灭关羽,并收复荆州,是吴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典型代表。
陆逊,则以计谋著称,其夷陵之战,不仅打败了刘备,还几乎消灭了蜀军,使得蜀汉从此失去了重建江南的大好机会,最终导致刘备死亡及蜀汉衰落。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将,还有张昭和张纮等其他杰出的将领,他们共同构成了东吴那支令人敬佩的小小军队。在他们之后,又有人诵读着那段关于赤壁鏖兵的故事,那场战斗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让世界见证了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变。而对于那些试图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的人们来说,无论是通过阅读还是讨论,都是一次宝贵且充满启示性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