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总是叮嘱我,一个人在北京过得太不容易了。北京虽然美丽而繁华,但那里缺乏亲情的温暖和稳固的归属感。回家乡,有自己的房子、车子,还有亲人和朋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安心的生活环境。而在北京,熟悉的小街小巷也变得遥不可及。每当我面对选择留在这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时,我仿佛能听到父亲24年前做出的同样抉择的声音。那是一个关于成长与选择的轮回,每一代都要经历一次。

时间倒回到1988年,那时候我爸刚从研究生毕业,他必须决定是否留下追求学术梦想或是回家乡。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当时研究生身份还未被扩招带来的通货膨胀贬值,而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更是让人望眼欲穿。但即便如此,我爸依然选择了返回河南。他选中了一份给我们家庭带来安全与温暖的生活。

我曾看到他和母亲那张定情照,在北海公园白塔前,他们紧紧拥抱。我好奇地问起他们为何不留在这座繁华都市,他只是淡淡地说:“回来也不错。”而母亲则坚定地说,“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挤在狭窄的小屋里,即使是一家三口,也只能勉强生活,我们不愿意让你跟着我们受苦。”确实,我记得我爸的一位同学,他作为老师,在30岁出头的时候仍旧住在一个小屋里,夫妻两人都不敢要孩子,只能靠双手辛勤工作支撑自己。

每次提及这些往事,我都会深思:留下来还是回去?这个问题似乎永无止境,就像父亲24年前的困惑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变的是,对于未来,我们总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