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步入了中年,他对待朋友的态度应该更加真诚和深刻。少年时可以荒唐,青年时可以随意,但到了这个阶段,应当珍惜每一位真正的朋友。
我逐渐意识到,在人生旅途中,与周围的人建立关系并非易事。很多人虽然自信自己的性格好,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想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不是真正地寻找朋友。在潜意识里,将“熟人”等同于朋友,这正是缺乏深厚友情的一种表现。
真正的友谊基于相互理解和信任,没有虚假或试探。当一个人与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要保持好关系,那通常带有虚伪成分,不够坚实。鲁迅先生曾经送给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说明找到一个知己是多么难得,也说明我们不应该过于轻易地把陌生人当作朋友。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我发现自己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的人群和频繁的交流。但这种交流反而让我的孤独感更为强烈。我常常会感到话题不投机,一起饮酒也难以产生共鸣,有时候为了工作或其他目的,我们只不过是聚在一起消磨时间,最终还是单独醒来。
但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正的朋友却成为了治愈孤独、缓解压力的良药。他们之间的小聚会充满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体现的是内心间的认同,就像白居易邀请他的朋友分享新酿酒、红泥小火炉中的暖意,让对方在寒冷夜晚得到温暖。这样的仪式感似乎能减缓时间流逝,让日子变得更为精致、悠长。
当然,对待这些宝贵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不需要太过拘束。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酒桌上,都不要过分追求豪华,只需饭菜美味即可;喝酒时,不用太多劝酒,只需随心所欲就好。这正如那次我因为加班错过约定的聚餐,却被我的一个老友等候至晚,而且还惊喜般庆祝了我的生日——这些细节构成了最真挚的情谊。
李丹崖说得很对:少年可以放纵,青年可以随便,但到了中年,对待朋友就该认真起来,因为生命短暂,我们必须珍惜那些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不再匆忙的友情,即使仅仅只有几个忠实的伙伴,也足够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慢下来,让岁月沉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