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人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却不愿意离婚,为什么女人这么傻被家暴了还不愿意离开这个男人呢?其实女人无法离开家暴困境是有原因的,总结一下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一、沉没成本谬误。

即为了避免失去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继续被套牢。施虐者与受害者之间,关系非一朝一夕建立,他们相处多年,受害方对施暴方依然有感情,并觉得就这样离开,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样的心理压力让人难以勇敢地选择改变。

二、经济不能独立。

钱是人的自由之本,有钱,就能摆脱无尽的挣扎和委屈。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的未来,那么她们将寸步难行,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长时间内,她们常常感到孤立无援,一无所有,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她们可能会逐渐依赖那个给予她痛苦的人,而不是逃离他。

四、缺乏求助渠道和支持。

执法机构往往缺乏有效应对家暴案件的手段或心态。而亲朋好友通常认为这是夫妻间的小吵架,不值得介入。更糟糕的是,当事人找不到提供帮助和安慰的地方。在法律上,有些情况下,即使受害者遭遇严重伤害,也可能因为法院认为“夫妻感情尚未破裂”而不允许离婚。

五、自我封闭。

许多女性因为羞愧而拒绝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她们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得不可爱,或是社会会因此评判她们。这导致她们在危机时刻找不到应急出口,无路可走。

六、高压下的抑郁感。

社会结构中的性别偏见意味着,即便事情明显对错分明,但男性的权利也往往得到更多保护。这样的环境让女性感到自责,因为她们相信自己应该能够处理好与伴侣之间的问题,而这又加剧了她们的心理负担。

七、贪恋施暴后的柔情与爱意。

许多女性将那些看似关怀但实际上充满控制欲的情感视为最温暖的情感时刻。她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只是施虐者的一种手段,用来维持控制权并阻止她逃离。

八、中性文化影响:坚贞感与牺牲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仍然深植于人们心中。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被动忍耐成为了一个美德,因此很多女性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意挑战既定的角色定位,更遑论挑战整个社会价值体系?

九,没有希望与信心:

长期承受家暴后,她们常常丧失了起身能力,不再相信自己的决策能力,也不相信周围世界能够提供真正的支持。当未来充满迷雾且充满恐惧时,她们更倾向于继续保持现状,而不是冒险探索新的生活道路。

十贸然离开风险大增:

要成功地从一个陷阱中逃脱需要详细计划,比如资金准备、新居安排以及必要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这些支持系统,那么即使想放弃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噩梦持续下去。一旦尝试逃跑,如果没有合适的手段来保护自己,那么追击甚至杀戮都成为了一种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