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记得在计划经济年代,那时候年轻人结婚真的很难不麻烦朋友,因为购物票、家具和电器的采购都需要帮助。那时相声中讽刺不正之风的作品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依旧流传至今,讲述了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下的交友现象。人们以认识的人数为荣,但这种功利性交友方式显而易见。
现在,我明白了,有些人试图通过加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来获取好处,但这通常是一种幻想。很多所谓“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或势均力敌基础上,而你若没有足够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价值,即使刻意寻求,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我始终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自身能力强大时,才会有人主动找上门,这就是苏东坡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容忍彼此差异。黄庭坚虽然性格迥异,却也成为他的挚友,他们之间常开玩笑,从不计较小事。
《世说新语》中的管宁割席绝交,与华歆因小失信而断绝关系,可后来的华歆竟成栋梁之才,在朝中任要职。而华歆本身品行端正,不仅拒金,还能给予他人的尊重,让人感叹其清廉与智慧。
富兰克林的一次尝试也让我深思,他通过书籍这一共同兴趣赢得了国会议员的支持,并因此成为了好朋友。这说明,即便不同阶层的人,如果有共同点,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伙伴,这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交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