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句话有其道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年轻人结婚时,需要许多物品,如立柜、沙发、自行车等,这些都要购物票,更别提电冰箱和电视机了。那时候,有些相声作品讽刺不正之风,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里出现的“万能胶”和“徐姐”的故事。这种交友方式显得功利性强,因此,“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口头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挂在嘴边,但人们清楚其中所含的功利性。

如今依然有人通过死乞白赖地加入所谓更高层次的人群,以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可以进入圈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或势均力敌基础上,没有足够能力与圈子里的人匹配,那么你的所谓“我的朋友谁谁谁”,即便你说你认识某人,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表现,是一种自欺欺人带攀附属性。

现在还有专门讲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圈子的课程,但我并不相信。我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自身足够强大时,不必刻意去寻找人脉,它们会自然而然地来找你;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建起来的所谓“圈子”也是空中楼阁。

苏东坡交友境界很高,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黄庭坚与他性格迥异却是挚友,他们常开玩笑嘲讽对方字体。而管宁割席绝交华歆,因为华歆见利动心和心慕官绅,而后来的华歆成为了栋梁之才,并且保持清贫谨慎。这些都是做人的智慧也是一种交友境界。

富兰克林通过写信借读书籍获得国会议员支持,这种相同兴趣使他们成为好朋友。这也是一个例证展示了一种交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