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朋友是麻烦的源头。回想起计划经济时代,我年轻时结婚所需的购物票,更是让人头疼。那时候,有些相声作品讽刺了不正之风,如高英培、范振钰的相声中那个“万能胶”,还有徐姐那些“果头儿换料头儿”的故事,至今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当时,不正之风在资源稀缺和行业垄断的土壤里生长,因此有人以认识多少“垄断行业”的人为荣,但这种交友显而易见地带有功利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功利性的交友依旧存在。有人死心塌地想要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以为自己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自然成为其中一员。但实际上,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基础上的,而你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对方匹配,没有与圈子里的人所相匹配的价值——所以,你说出的“我的朋友谁谁谁”、“我和某某很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情景,是自欺欺人,带有攀附属性。

如今,还有专门推销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圈或构建优质人脉圈等付费课程。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人脉”,真正值得你交往的人会主动来找你;如果你没能力,不够强大,那么努力建立起来的小小网络也不过是沙上建塔。

人们都知道苏东坡遍布天下好友,他们来自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苏东坡朋友中的朋友,如果能成他的朋友;而他的敌人才可能成为他的朋友。这就是苏东坡交友境界:求同存异。他总是在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同时忽略分歧。他与黄庭坚虽性格迥异却为挚友。他们常开玩笑嘲讽对方字体,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从不放在心里。

然而,交友虽然需要谨慎,也不能太过苛求。《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割席绝交,与华歆因两件小事产生矛盾。一件是在园中锄地时发现金子,管宁视其如瓦石,而华歆则拾起察看后才扔掉。一件是在官员轿舆前呼后拥通过时,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这两件事被管宁视为非君子的行为,最终导致他们绝交。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华歆确实是一个品行高尚之人,在朝廷中任职多年,其清廉和待人的善良赢得了皇帝及其他人的尊敬。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提到,当他试图成为国会议员时,他写信给一个资深国会议员借阅一部珍贵书籍,并承诺会完整奉还。这本书成了两人交流阅读兴趣并成为了好友的一个契机。这份相同对阅读情感的一致,无疑也是一种美好的交往方式,是一种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