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聆听廖静文的报告,初中和高中时分。虽然当时年幼,不能深入理解她提及徐悲鸿时的哽咽情绪。直到2002年,我再次见到了廖静文,她已是八旬高龄,却依旧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发丝、光滑白皙的皮肤和清秀五官。她的紫色上衣让我赞叹,而她坦言:“悲鸿最喜爱紫色,所以我常穿这颜色的衣服。”
尽管她的听力不佳,需要戴助听器并且说话要大声而迟缓,但她却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和清晰的思路,每一件事都从头讲起,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1945年的冬末,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前夕,为了解决与蒋碧薇之间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纠缷,徐悲鸿承诺给予蒋碧薇100万元以及100幅画作。这段艰苦工作导致了他健康迅速恶化。而廖静文认为,没有那段日子的辛劳努力,即便后来也不会有那么早逝。她对提及蒋碧薇时展现出愤怒与轻蔑的情绪。
当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仅30岁,一位独自面对漫长人生道路的年轻女性,再次寻找新的感情自然而然。但我决定避免触及这一部分,不仅出于尊重廖静文,也是对徐悲鸿的一种敬意。不过,她自行谈论了一段与徐悲鸿以外的情感经历。在我的提问下——是否有遗憾?(指的是没有实现个人理想),没想到她回答说,是有的,而这份遗憾竟然是一段其他情感经历。
一次火车旅行中,她认识了一个军官,他喜欢她的孩子们,而他们成为了朋友。他逐渐产生好感,最终向她表达爱意。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她接受了他,但同时坚持着心中的永远之人——徐悲鸿。当对方表示理解,他们结婚,但生活并不幸福。她始终难以摆脱对往昔之人的思念,在失望中,他们离异。
在低沉的声音里,我听到:“明天,我会坦率地告诉你,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
无数采访经验让我的表情始终保持平稳客观,此刻,却感到眼眶湿润。我被一种伟大的爱情深深打动,那是一个跨越百年的思念,与往昔相遇后,将把头靠在彼此胸前,用泪水诉说五十年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