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愤青到励志帝的逆袭之路

在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花了5年的心思为他置办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离世。140年后,他被不同的人群关注,无论是家世还是天资,曾国藩都没有什么优势。他的位极人臣之路,常常被当做一部成就教科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读曾国藩,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除造化弄人之外,必须感叹他内心的强大,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励志帝”。

初入仕途的曾国藩落了俗套地“学做圣人”,开始针砭时弊。他在日记、书信、诗文中不止一次流露出当官没意思,希望弟弟们赶紧成才养活全家,自己辞官奉养双亲的念头。在咸丰二年,他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北京。而接下来的几年他一样是处处碰壁。

直到家居守孝两年,当曾国藩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他以非常谦恭的语气请求各位同僚指点迷津,这甚至让胡林翼和郭嵩焘深以为忧,以为曾国藩委曲求全,失掉了方刚之气。

1864年7月21日,当九弟曾国荃从南京发来了攻克天京的捷报,对这个消息除了最应有的喜悦之外,还有莫名恐惧。这场长达13年的战乱终于可以告一段落。6天之后,被慈禧嘉奖,并封53岁的大将军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是他人生巅峰的一刻。

1972年3月12日,在处理最后公务之前逝世。在自己的生命最后八年内心纠结八年的明哲保身与壮士断腕之间,最终选择明哲保身,但却无法摆脱悲催命运。此前多次退却又重新站立于国家事务最前线,最终依然难逃悲催命运。

"励志帝"不是那么好当,更是在乱世环境中,又身处朝堂,再现了一番风云变幻。一勤天下无难事,不仅如此,还要避开人生的三个陷阱—贪婪、傲慢和暴力。这篇文章通过对曾国藩生活轨迹的小结,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也许正如俞敏洪所说,一生都是奋斗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像曾国�phan那样,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是一种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赵普所说的安全感先于幸福感的问题,以及姚明提到的职业生涯中的秘密——只有那些默默付出的时光才能真正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