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人物传记中,自我撰写的故事并不多见。然而,陈年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成为了少数几个例子之一。他的故事开始于1969年4月,在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的一个黄土高原村落里。

那时,他的父亲是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而他的母亲出身于北京家庭,与他父亲是大学同学。在他父亲留在老家的情况下,她带着身孕回到丰乐庄,并在那里生下了陈年。尽管她的丈夫没有回家,但她依然每天期待着他回来的消息。

25天后,当等待变成了绝望时,她离开了丰乐庄,将小陈年留给了他的奶奶。在这段时间里,小陈年的生活充满挑战。他和另外三个没有妈妈的堂兄弟跟随奶奶长大,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但又充满爱的小孩时代。

小学老师张金桃形容说,小陳年经常生病发烧,一直夹着一只体温计。而当他们还只是邻居的时候,她曾为他们送去来自天津最时髦的营养品——炼乳。

中学期间,陳年一度搬到了大连与生父和继母生活在一起。但不久后,他放弃了高中学习并返回家乡任教。他之后再次前往大连读书,最终考入了大连理工大学。不过,他未能完成学业而选择辍学,然后前往北京追逐文学梦想。

90年代初期,大舅妈(实际上是堂兄的大舅妈)回忆说,当時陳年的经济状况很差,无处可住,只好睡桥洞,每天吃榨菜、方便面。一百多块钱,是由奶奶卖掉粮食凑出的,这让陈年的眼眶红肿起来。当讲述这段往事时,他的情感难以掩饰。

对于为什么非要做生意的问题,许知远问道。 陈年回答:“这个社会太势利了,在这个时代证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挣更多的钱。” 金钱对他来说意味着游戏规则,更有金钱意味着能够做更多事情,让更多人过得更富裕。这是一个从塬上的窑洞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最朴实无华的心态表达。

尽管达到了一般社会所定义“成功”的标准,但即使如此,财富也不能装腔作势地说,我不是为了钱。因为金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也是一个困居塬上窑洞的小男孩最初渴求成功动力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