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陈年:社会中的归去来,野心勃勃少年,传递正能量的故事
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传记遍布四方,但自述性质的作品不多。陈年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归去来》自传体小说著称。提及他,你可能会想起他创办的凡客品牌。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财富人物陈年的往事。
1969年4月,陈年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每个家庭都住在塬上挖掘出的窑洞中。他的父亲,是闻喜县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人,而他的母亲,则来自北京的一个家庭,与父亲是在校期间相识。在他父亲仍旧在老家时,他的母亲带着身孕回到丰乐庄,在陈家的窑洞里诞下了陈年。
当时,陈年的父亲因接受知识分子再教育而未能回家。在出生后仅25天,那个充满期待和不安的心情中的母亲离开了丰乐庄,将小生命留给了奶奶。
直到19岁, 陈年才第一次见到了他的母亲,并了解到了她的模样。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那段时间对他来说就像是被遗忘了一般。而那位坚强无比的奶奶,她既当爹又当妈,一手抚养大了这个瘦小、脆弱的小男孩。那时候孩子们没有母乳可吃,只有她用一只羊煮羊奶喂养他们。她还要给他们做面条、蒸馒头,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少这些简单但营养充足的食物,因为家里贫穷,没有白面只能用黑高粱面,还更难得尝到肉类。
小学老师张金桃曾经描述过,小学时代的小男孩经常因为病发烧,用体温计测温度。当时,她曾为此向他的母亲送去炼乳作为补品。但那个时候,小男孩已经习惯了与奶奶共度每一个日夜,就连回答老师“最爱谁”的问题,也是选择了“爷爷”和“奶娘”。
中学阶段,他一度搬到大连与生父和继母生活,但很快又返回老家教书。他随后再次前往大连读高中,最终考入大连理工大学。不过,在那里,他决定放弃学业追求文学梦想。之后,又回到北京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据说,当90年代初期他回到北京追逐文学梦想时,由于找不到住所,他不得不在桥洞中睡着半个月,每天只靠买一些榨菜和方便面维持生活。他甚至将这个情况写信告诉了他的奶娘,而那份钱款,是她卖掉所有存粮凑出来寄过去的一笔巨款。这让即使已成为成功人士的大男人眼睛都红成那样,对待这一切依然感激涕零。
对于为什么非要做生意的问题,大友许知远问过他答案是:“这是证明你自己最直接的手段。”而对于金钱意味着什么?他回答:“金钱是游戏规则,它越多,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过得更加富裕。”
摆脱贫困,是早期驱动力之一,即使到了那些符合社会普遍定义上的成功之日,他也从未装腔作势地说“我不是为了钱”。因为对于一个塬上窑洞里的少年来说,有钱解决问题才是最朴实无华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