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年代,年轻人结婚时常常需要麻烦朋友,因为购物票和商品稀缺,这种交友可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相声作品中讽刺不正之风,如“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和“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徐姐,至今仍是相声经典。这种功利性的交友土壤依然存在于如今社会。

有人通过死乞白赖地加入所谓高层次圈子,以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能进入其中,但这通常不是事实。很多所谓的“朋友圈”建立在实力相当、势均力敌基础上,没有与圈子里的人等量齐观的能量或价值,所以自称熟悉的人们关系往往只是演绎而已,是一种自嗨行为带有攀附属性。

目前网络上还有专门的课程教你如何快速构建优质人脉圈,但我认为只有当个人自身足够强大时,不必刻意寻找人脉,“人脉”会主动来找你;如果能力不足,就算费心建起了所谓“圈子”,也是沙上的塔楼。

苏东坡以求同存异为交友境界,他能够找到与朋友共同点,同时搁置争议,即使性格迥异如黄庭坚,他们也成为了挚友。管宁割席绝交华歆,并非因重大矛盾,而是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分歧。这两例都体现了高尚品行和严于律己。

富兰克林利用读书这一共同兴趣赢得了一位资深国会议员的支持,从而成为朋友,这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交流方式。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些古代智慧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社交生活增加更多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