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迷茫中也有光,孤独里也有人 文/上官云、王鑫 凭着独特的观点和小清新式的写作,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很有“人缘”。继2013年推出《谁的青春不迷茫》畅销百万册后,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7小时内即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全榜单第一位。 遗憾与成长
在很多人眼里,“孤独”可能与刘同无关:刘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了书,33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标准的“高帅富”。但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选择工作时的彷徨。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假装潇洒,内心却总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提及高中时光,当时他是那个没有运动鞋,没有篮球经验,只能站在边上看他们打球的人。在男生们打篮球的时候,他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可没人理,我特失落。”为了交到朋友,他甚至写了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在父亲面前的刘同几乎也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他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一直看到连电视节目都没有了仍然还在看的人。而对他而言自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为了等父亲回来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着电视到半夜12点。
有一次,他把自己的17岁比起来列出了一些最惨的事情,比如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他看着这些事情忽然找到了问题根源,那就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就像是看穿了人生的本质。”
找到困扰自己的根源之后 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感受成绩好是什么滋味”。那时候已经是高三了,再次开始学习从初中起就未曾学过的小数学。这一次,与老师一起复习,每完成一个小节,都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做完。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 刘 同 也认真对待。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对 Liu 同 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当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他们也会形成一个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每一天解决一个问题,一年300多个问题,大约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1000多个问题。
随着阅历增加 刘 同 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的心忘机成长正如新书所写,即使是在失败之中也有荣耀。他解释:“失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他的书籍讲述33个故事,从回忆起大学开学前夜的一晚到毕业当天假装潇洒,然后再至于职场上的坚持又妥协,这些故事让人们认识到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去面对它们,并从中学到的东西:
尽量用努力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不要害怕求助或寻求帮助。
学会珍惜现在,因为未来充满未知。
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梦想。
从错误中学到教训,不断改善策略和方法。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放弃希望。
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和机会,让挫折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中 的反思,使得 刘 同 对待生活更加平静,对待挑战更加勇敢,更懂得如何处理好个人情绪,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外界压力,这样的心态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且值得期待。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的是一种平衡生活中的忧伤以及勇敢地走向明朗的情景。这本书适合那些需要寻找灵感或者想要理解更多关于人生的故事的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常常忽略或者误解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