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诞生,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后来,他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才华,被收为音乐仆役。30岁时,他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将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纳乡下去疗养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他在绝望中,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所以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
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了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1809年法军占领维也纳,当法军军官要求他弹奏钢琴听时,他忍无可忍,用凳子扔向公爵,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在一次偶遇歌德和皇后的场景中,也展现出了他的傲骨和尊严感受。
54岁时,贝多芬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这部作品花费六年时间完成。在1824年的首次演奏会上,由于失去了听觉,但依旧用记忆指挥,全凭内心的声音引导着手指轻触键盘。当夜幕降临,那个剧院里回荡着人们热烈掌声,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永恒且震撼的人类精神力量。
从心理学上讲,这些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生活压力的不断转化,都证明了貝多凡自励人的强大力量。这份勇气,让一个听觉渐行渐远、生活坎坷的人,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留下了一段传奇。而这,就是貝托فن的一生,也是每个追求卓越者都能从中汲取灵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