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励志故事简短:贝多芬,聋耳之歌,自我激励的奇迹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在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诞生,他4岁就能弹奏羽管键琴,并在8岁时登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0岁时,他拜师聂费,并被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他“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那年,贝多芬前往莫扎特的住所,在那里受到莫扎特的热情接待和赞赏。莫扎特预言:“不久将来,这位年轻人会博得世人的称赞!”然而,在此后的两个月里,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他的父亲意志消沉而酗酒,使得贝多芬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时,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贝多芬写下《谁是自由人?》这首合唱曲,以表达他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他随后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并成为他的音乐仆役。在维也纳,为观众即兴演奏,他以自己的旋律迷住了人们,有人评论说:“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30岁时,当爱上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被强行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刺激。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致爱丽丝》,据说是在失恋期间创作的。

随着时间推移,一种绝望笼罩着他,因为他的耳朵开始失聪。他曾努力治疗,却无济于事,最终搬到了维也纳乡下疗养两年,但病情并未好转,只能听不到窗外教堂钟声的声音。在绝望中,他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

从32岁起,他开始专注于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造出了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音调跌宕起伏,从沉静凝思到愤慨咆哮,让听者情绪激愤。

1809年10月,当法军占领维也纳,趋炎附势贵族争向占领者献媚,而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强迫他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这使得貝多芬忍无可忍。一夜之间离开了伯爵家留下一张纸条,上书:“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

54岁那年,即1822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这是一场长达六年的艰苦创作过程。当它在1824年的5月7日首次在维也纳卡德剧院上演,其指挥者亲自指挥,全凭记忆指导演奏,由于其动感和深刻,无数听众都被深深打动,最终获得五次连续掌声,而皇室成员只三次掌声表示他们对这场伟大艺术成就的一份尊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在困难面前坚持到底,是因为他拥有坚定的自励精神。他将生活中的挫折转化为个人成长和灵感来源,用心灵深处的情感编织出人类最具震撼力、最富有启示意义的旋律。这就是他的传奇,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