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国:贝多芬,自我激励的奇迹
在音乐史上,贝多芬如同一位恺撒,他的名字与才华让人敬仰。然而,这位天生的音乐家在25岁时遭遇了耳疾,并于45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他创作出的音乐为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但他自己却无法在生前感受到这些作品所带来的美妙。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充满旋律和和声的波恩市家庭。四岁时,他就开始弹奏羽管键琴;八岁时,他便登上了舞台,与其他小孩们共同演绎着童年的欢乐。在他的生命中,每一步都被刻画成了他未来的征程。
十岁那年,贝多芬进入了聂费先生的大门,那是一个开启他艺术之旅的大门。十二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宫廷乐队的小助手,这是他作为“音乐仆役”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17岁那年,贝多芬前往莫扎特那里拜访,在那里,他不仅获得了莫扎特对他的赞赏,还得到了莫扎特的一席之地。但悲剧很快降临到他们身上,当贝多芬母亲去世后,他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而父亲则沉浸在痛苦和酒精中。
19岁那一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贝多芬写下《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用自己的声音呼喊着自由与希望。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在逆境中,也有勇气去追求梦想的人。
30岁左右,一段爱情故事发生了。当朱丽叶·琪查尔迪小姐拒绝了他的追求,并嫁给了一位伯爵,这次挫折成为了他创作《致爱丽丝》的动力源泉。而当他的耳朵开始失聪时,没有让这件事打败他,而是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音乐世界中。他曾说:“如果不是这样,我或许能做别的事情。”
绝望中的貝多芬,在面对病痛和失聪之后,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决心。他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从此以后,无论外界如何考验,都不能阻止貝多芬的心灵之火继续燃烧。这场战斗最终以《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等作品告终,它们不仅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更是貝多費斯精神力量的一个缩影。
1809年的维也纳,是个充满变数的人生节点。一场法军入侵,让貝 多費斯再次体会到生活中的艰辛,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信念。在一次偶然的情形下,当歌德、皇后及太子出现时,他毫不畏惧地挺直脊梁,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心态展现出自己的尊严。这份傲骨正是ベルリオ茜姆精神所在,使得即使面对困难挑战,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不屈服于周围环境的压力与诱惑。
54歲時創造出 《第九交響曲》(《歡樂頌》),這部作品需要六年的時間來完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於維也納卡德劇院表演,由貝 多費斯親自指揮,這是一場真正無聲無息卻又充滿力量與熱情的表演。那一晚,全場觀眾動容,並給予五次立即喝采,比皇族成员少三次,這場音樂會成為歷史上的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