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中国最具正能量明星,曾经迷茫又孤独。文/上官云、王鑫。在独特的视角和小清新的写作风格下,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拥有“人缘”。自2013年畅销百万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以来,他今年推出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从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便迅速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并占据了全榜单第一位。

孤独的青春

对于许多人而言,“孤独”与刘同似乎无关:身高1.78米的他,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得还比较清秀”,出版书籍且33岁时担任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是一名成功的人士。但与大多数80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惘和工作选择时的情绪波动。尽管一度装出潇洒,但内心深处却常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提到,那段时间是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的一段日子。他所穿着运动服运动鞋,与男生们打篮球时帮忙买水站在旁边。“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讨论,可没人理,我觉得很失落。”他曾做过一次极为“二百五”的事情——为了交朋友,他给班上的体育委员写了一张小纸条:“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没有友情,高中时代的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刘同来说,他是一个每晚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聊天,而随后昏昏欲睡地看电视到12点的小孩。一天,当他在纸上题目问:“谁比我17岁更惨?”并列出了六个理由之后,他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成绩差导致别人的忽视。

找到问题源头后,刘同开始尝试改变,“我想体验成绩好是什么感觉”。当时已是高三阶段,每次复习数学课本习题集后的完成,就要求自己把所有习题都做完。他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了前三名。

对于语文及其他学科,也进行了认真对待。他的语文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了137分,最低也不低于120分。当老师告诉他“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受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种尝试性的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探讨一个自己困惑的问题。当所有的问题都被记录下来,并形成结论——未来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每一年解决300多个问题,加起来四年的时间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问题,只有亲情、友情、爱情和未来,大概只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类别可能也有100个问题。“大学四年当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你将会发现很多困惑已经被你解决过两遍、三遍甚至更多。”

随着经验积累增长,刘同才理解那些种种孤独感实际上都是无形之中的忘我的成长。这正如新书所述,这些故事讲述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各种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开学前的夜晚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还诚实地描述了职场上的坚持与妥协...

"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这是他的写作宗旨之一。他认为写作更多的是为了总结观点,让自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对有些事情发展脉络可能之前不够明晰,但通过写作达成自我对话,可以让自己慢慢找到解答:“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啊,我为什么不这样’”, 当再次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就会有应对方法,不会浪费更多时间。”

此外,在工作生活中,由于英语水平有限,所以旅行次数并不频繁,因此只能把出差机会当成旅行,从不同的城市走走看看。他说:“那样的话,我会觉得像当地人,而非路过观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