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实如此,那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的时候,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他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
战略取舍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而这种取得,让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这虽然人们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不是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好商业机会?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同样得益于 取舍之道。“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那时利润达到200%~300%,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但供过于求,对我来说那只是暂时的事情。”
此后,“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将赚钱表示为黑字,将亏损表示为红字,最终发现红字多于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你之前怎么暴利之后必须吐出来。”
然后提出超过25% 利润不做。在那个能通过屯地增长利润年代里,就让 万可躲开更多危机。此前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即剔除低效率项目),早已开始7年前执行。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即剔除低效率项目),早已开始7年前执行。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即剔除低效率项目)。
人生的三次放下
在王石看来,只有放下才能坚持。他记忆犹新的也是那三次人的放下:“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在政府机关工作3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我的野心不足以满足自己。”
随着时间推移,一切变得顺其自然。当他决定离开政府机关,并前往深圳,这一次成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放下——1988年的股份制改革结束后,他自愿退出个人股份。他说:“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当初决定是否正确。我从未认为自己错误。我希望将企业改造成股份化,以迎合市场规律。”
最后一次重大决断发生在1993年的B股发行之后,当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压缩房地产业时,“只有专攻房地产才是一个硬道理”。这一决定成了1993年的战略决策,使得万科的地产业迅速扩张,同时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在风雨交加中的艰难道路上,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与中国十大杰出90后的共同追求精神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