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们取舍结果。

事实确如此。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的时候,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他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

战略取舍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而这种 取舍,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这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 取舍 是近乎直觉悟性的还是审慎理性的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得益于 取舍 之道。“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当时利润达到200%~300%,但供过于求,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最终导致利润急转直下。”

此后,王石提出超过25%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让 万科躲过危机,同时从1998年开始退出很多赚钱行业,是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早已开始的事。

三次放下

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在几十年的经历中,让 王 石记忆犹新的也是那三次人生的放下。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我不甘平庸,有野心。

1988年,他有了第二次放下的决定——推动完成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学教育仪器展销中心的人才制改革后,将个人股份全部交由国家国企管理。

1993年5月28日 万 科 发行B股紧接着6月中国进行宏观调控随之展开,“当时决策只专注房地产项目真是狠心!”可以说这是我面对第三次的人生挑战。当时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极端不好,你还要把其他可能带来大利润项目放在一边,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可以说专攻房地产项目成为1993年的关键决策!

此后的千辛万苦,在风雨飘摇中 万 科 的脚步依然稳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