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如何在社会大潮中成为2022励志青年人物的取舍之道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的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 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如此,比如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时,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韦尔奇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这次战略性的收购与剥离,使GE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但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得益于这个原则。他提出过25%以上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只要快速开发,就能躲过危机。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那个时候已开始7年前就在进行减法过程。

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在王石看来,有些东西需要放下才能坚持下去。他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我不甘平庸,有野心。我坐火车抵达深圳准备开始全新的事业,从此丢掉过去,以粗放式赚钱为目标,一路红火至1988年推动完成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后来的万科)的股份制改革后,将个人股份全部捐出。

1988年的第三次是我决定把我的巨额财富交出去,不再掌管它们。当初我面对巨大的财富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我必须抉择:“或者默默赚钱,或两袖清风地做事业。”我选后者。掌握财富基因,我看是不具备。但自己还是把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做好最重要。”

1993年5月28日 万科发行B股紧接着6月中国宏观调控随之展开,“当时,我们决定只做房地产,不再涉足其他项目真是下狠心!”可以说这是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后的第三次重大决断。当时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大环境极端不好,但还要退出可能带来大利润项目,这需魄力十足。此举成为1993年的战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