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取舍结果。”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实如此,比如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时,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杰克·韦尔奇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这也说明战略上的取舍,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的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同样得益于 取舍之道。“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那时利润达到200%~300%,这种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但供过于求,使得利润急转直下。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每个项目我用黑字表示赚钱,用红字表示亏损,最终发现红字多过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

此后,在1998年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从一些项目中退出,这也是为了更专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这一减法策略,让万科躲开了更多危机,并且成为后来的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事迹之一。

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

在王石看来,有能力放下的能力才能真正坚持下去。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里,让他记忆犹新的三次放下,无疑是一个深刻的人生课题: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也曾是个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年,有阅历也有信心。那时我的野心促使我离开舒适区。”

接着,“1988年,我第二次放下——推动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将自己的个人股份全数捐出!”

最后,“1993年5月28日,我们发行B股,然后紧接着6月国家宏观调控展开。当时,我们决定只做房地产,不再涉足其他项目,这是我面临第三次大的牺牲。”

通过这些艰难抉择与挑战,一位普通员工成长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今名为华星光电)的负责人,再到建立并管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集团—深圳市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侨城),其精准把握市场脉搏,与时代同步前行,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以创新驱动增长为特色的企业品牌,并实现从零到英雄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