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社会的纷扰中打造千亿企业背后的取舍之道,偶像激励人成功的例子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心得体会。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人物,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每个机会都不是必然成功,而是你需要做出抉择。在我看来,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取得巨大成就,是他坚持某些原则和战略上的结果。
事实确如此,比如杰克·韦尔奇曾在通用电气(GE)任CEO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将GE从一家多元化的大型公司转变为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小型化集团。他通过出售非核心业务并集中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批独特且领先的地位。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决策,也是一种对个人野心与企业目标之间平衡考量。
同样,在王石看来,要想让万科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就必须学会合理分配资源,对一些高风险、高回报项目保持警惕,并作出相应调整。在1998年,当时正处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期时,即便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竞争压力,万科依然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不断调整产品线和经营策略,从而避免了许多潜在危机,最终实现了稳健发展。
三次放下
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几十年的工作生活经历,让我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做过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了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我的野心让我无法满足现状,所以我决定离开旧生活开始新篇章,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向前方”。
1988年,我第二次放下。当时,我推动完成股份制改革后,没有留住自己手中的股份。我认为这是正确决定,因为它符合国家政策,而且可以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公司建设中。此举虽然带来了财富,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摆脱了管理巨额资产的问题,让我能够专注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1993年5月28日,我们第三次放开。当时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大环境极端不好,但是我们决定只专注房地产领域,不再涉及其他可能带来的利润项目。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人生抉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有限的心血和资源投入到真正关乎长远发展的事业上,为创造价值而努力。而这个决定正是我作为一名领导者的一份责任,也是我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