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个“盲流”南头边关检查站偶遇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来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怀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过关。没想到,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没有边防证却也想去深圳的一个年轻人,两人从此成了共患难的铁哥们。
那是上午11时,李勇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突然拉着他的手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没多久,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每人交了50元钱后,在那人的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而同伴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对李勇说:“这可不就是一场冒险啊!我叫潘石屹,比你大两岁,从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大地上并肩作战,就像两颗种子一起生根发芽,一起经历风雨,一起迎接曦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坚持、学习和适应,也学会了一些创业者的智慧。
他们最开始是在布吉镇的一家工地上做苦力,每天挣10元,只有晚上的加班费能达到1元。但即便如此,这份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的心中充满希望。当夜幕降临,他们会坐在招待所的小床上聊天,有时候会谈论未来的宏伟计划,有时候则只是简单地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决定离开布吉镇,在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试试自己的销售能力。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由于他们对粤语不太熟悉,以及普通话带有的浓厚方言色彩,使得推销电话机变得更加困难。不过,当他们遇到一个意外情况——对方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而要赶走的时候,是潘石屹拿出笔和纸快速写字条解释情况,最终成功完成交易。
尽管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只卖出了20部电话机,没有任何提成,但是潘石屹并未放弃。他总是鼓励李勇开阔眼界,说:“只要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天何止挣10元,还能挣1万元也不足为奇!”这些话虽然让李勇感到有些异想天开,但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随着时间推移,他俩果真打开局面,每个月都能赚取500多元,并且潘石屹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而对于那些曾经认为只有留在原来的工作才能稳定生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但就在这个高潮迭起之际,又有一次更大的变化发生。当海南建省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时,潘石屿兴奋地说:“老弟,我们一起闯海南吧!”尽管李勇担忧,因为不知道将如何养活自己,但还是跟随着他的伙伴踏上了前往海南省的地步。那一次,小小的一个决定又一次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让它们穿越崎岖而又迷雾重重的地形,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前方。此刻,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现在似乎都有可能触及,只要敢于跨出舒适圈,用双脚丈量每一步,即使是在崎岖山路,也许可以发现更多隐藏在尘土下的宝藏。